5:47,天边微启,一抹鱼肚白染透了薄雾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久远樟木交织的清冽气息。
脚下的青石板路,被千年的脚步打磨得温润如玉,踏上去,历史的沉淀感便从脚底升腾。
这里是汪口,婺源东线上一个常被匆匆掠过的村落。
它不像篁岭的秋色那样绚烂夺目,也不似李坑的流水人家那样灵动,却自有其清幽与质朴。
12:10,午后的阳光穿过村口老树的叶隙,在斑驳的墙面上投下晃动的光影。
村子异常静谧,偶闻犬吠,反而更衬出这份宁静的真实。
我缓步于老街,两侧的徽派老宅,飞檐斗拱,马头墙,皆是往昔兴盛的烙印。
这里曾是婺源最热闹的节点,是“千年古商埠”,水陆交通的枢纽。
彼时,商客云集,货物琳琅,茶叶的醇香沿着水路飘向远方。
明朝时,此处设驿站,官文物资皆经此传递。
试想当年,何等一番车水马龙、人声鼎沸,与如今的安详,宛若隔世。
“游客不多啦,还是咱自家人多。”一位老奶奶,发丝如雪,正乐呵呵地端着刚洗净的菜,望着我。
她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,眼底却漾着平和。
我走上前,问她:“奶奶,这里以前是不是很热闹?”老奶奶点了点头,眼底闪过一丝怀念:“可不是嘛,那时候,河里天天都是船,街上都是人,现在嘛,就剩下清静了。”
📍汪口村 | 门票60元/人(婺源旅游套票内)| 旺季人潮涌动,淡季则格外宁静,部分老宅内部或不对外开放。
步入村子深处,汪口独特的魅力愈发显现。
它倚山傍水,三面环水,四围群山环抱,这地理之势,无疑是为商贸而生。
当年“碧水汪汪”的美名,并非虚妄。
然而,水运的式微,也让汪口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。
如同许多老街,它褪去了浮华,只留下了最本真的容颜。
我转入一处僻静的院落,惊喜地发现,院中竟有两株百年桂花,一金一银,在阳光下吐露着幽淡的芬芳。
此情此景,仿佛能将人拉回某个闲适的午后。
提及汪口,不得不提那座巍峨的俞氏宗祠。
此祠乃乾隆年间,族人俞应纶,一位身居京城高位的官员,回乡省亲时,发起捐建的。
其规模之宏大,工艺之精湛,至今仍令人惊叹。
占地1116平方米,15.6米的宽度,42.6米的纵深,整座建筑皆以婺源特有的珍贵樟木建造。
那“三雕”技艺,精细入微,栩栩如生,每一处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。
“雕梁画栋,金碧辉煌”,宋代诗人陆游曾有诗云:“故园山水如画图,何日重来长相顾”,此情此景,恰似此意。
站在宗祠前,仿佛能听见当年家族聚会的喧闹,感受到那份对祖先的敬畏与家族荣光的传承。
📍俞氏宗祠 | 包含于汪口村门票 | 祠内请保持肃静,尊重历史之意。
宗祠旁,还有一道不得不提的“平渡堰”。
这是清代学者江永的精妙设计。
据当地人说,此堰设计巧夺天工,在无闸门的情况下,兼顾了蓄水、通舟、缓流等多重功能。
在那个年代,能有如此水利工程,实乃技艺之巅。
正是凭借这平渡堰,汪口曾一度形成18个河埠码头,便利了商货往来,也印证了它昔日的繁盛。
暮色四合,我沿河岸缓步,看几位老人正于河边浣洗衣物,水声潺潺,炊烟袅袅。
时光虽让汪口褪去了喧嚣,但这份宁静与生活气息,更显珍贵。
河水依旧清澈碧绿,宛若还在低语着“碧水汪汪”的过往。
20:30,夜色渐浓,村中几点昏黄的灯火,为古老的建筑添上一抹温柔。
我找了家小馆,点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,听着老板娘与邻居的闲谈,那带着浓浓婺源口音的对话,格外入耳。
“来汪口,最舒服的就是这份安静了。”我轻声对自己说。
小酒窝的实用贴士:
交通: 汪口村坐落于婺源东线,位于江湾与李坑之间,交通便捷。
距县城约二十余公里,每日有多班旅游班车。
若赶时间,从县城拼车前往亦十分方便,约10元/人。
门票: 汪口村已纳入婺源旅游套票,单购则需60元/人。
若时间充裕,且钟情于原汁原味古村落,此处值得一访。
体验: 莫只顾打卡景点,汪口的生活本身便是风景。
寻一家老街茶馆小坐,与当地人闲谈,或沿河岸漫步,感受慢时光,或许比走马观花收获更多。
住宿: 村中多有不错的民宿,价格亦属公道。
若想体验更纯粹的当地生活,不妨选择民宿,感受婺源人的热情。
留意: 汪口游客相对较少,商业气息不浓,较少遇到“坑”。
但购物品尝之际,仍可留意价格,货比三家总无妨。
新疆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